斯特拉文斯基 -【安徒生童话歌剧:皇帝的夜莺】(Le Rissignol)安徒生诞辰200周年纪念演 ...
内容介绍:
安徒生有个童话叫《夜莺》,讲的是有一只夜莺中国的皇宫,为皇帝唱歌,它的歌声感动得皇帝掉了泪。不久,日本国给中国皇帝一只机械夜莺作为礼物。这只机械夜莺从此每天也为皇帝唱起了歌,真夜莺不屑于与假夜莺为伍,飞走了。后来皇帝卧病不起,只有死神和机械夜莺在他身边,死神认为夜莺不会再会来,就向皇帝许愿说,如果夜莺为你唱歌,我就让你复生,此时老皇帝是多么希望这只机械夜莺能够唱首歌呀,但是它却出了故障。然而,就在这时,真的夜莺却真的飞了回来,它的歌声不仅再次迷住了皇帝,也使死神陶醉了。死神恳请它能够一直唱下去,夜莺就要求死神归还皇帝的冠冕、宝剑和权杖,死神一一归还,最后自己遁去,此后皇帝康复如出……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根据这个优美的童话,在1908年-1914年间创作了一部歌剧,名为《夜莺之歌》,并于1920年2月2日在法国首都巴黎首演,从此这部歌剧轰动了世界。
歌剧电影《夜莺》赏析:
歌剧《夜莺》(The Nightingale)虽然不是斯特拉文斯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作为其歌剧领域的处女作,这部仅45分钟的歌剧将俄罗斯风格、印象主义风格及世界艺术风格元素完美糅合,成为世界歌剧舞台上一部打着深刻的斯氏烙印的力作。
《夜莺》取材自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同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古老的中国皇宫里的离奇故事:夜莺用婉转美妙的歌声打动了死神,挽救了生命垂危的皇帝。故事的创作灵感源自作家生命中最后一段刻骨铭心却未果的爱情,大师借助梦幻般的童话之笔将遥远而神秘的中国夜莺作为使者,传递了他对真、善、美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的敬意。斯特拉文斯基被童话《夜莺》深深吸引,尝试创作他的第一部歌剧,并亲自参与了俄文脚本的写作。但他在完成该剧第一幕的创作后,却将其束之高阁,转而投入芭蕾舞剧的创作。直至1913年,斯特拉文斯基重新整理创作搁置了四年之久的歌剧,于1914年5月将《夜莺》搬上了巴黎歌剧院的舞台。歌剧的首演以实验剧的形式进行:男女歌唱演员分别坐在舞台的两侧,舞台上还有若干名民间歌舞剧演员和舞蹈演员。这种表演方式使舞蹈演员和歌唱演员的功能区彼此分开,遵循了斯氏关于音乐戏剧要素分离的基本原则。自歌剧首演以来,多个优秀的乐团及合唱团对《夜莺》进行了演绎。较为经典的版本有:布列兹指挥BBC交响乐团和合唱团的CD版本,由Erato发行;斯特拉文斯基指挥华盛顿歌剧院管弦乐团和合唱团CD版本,Sony发行。
2005年为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EMI公司推出全新的歌剧电影版本:由克里斯坦·肖戴特(Christian Chaudet)执导,詹姆斯·康隆(James Conlon)携巴黎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与合唱团倾情演绎。夜莺一角由法国首席花腔女高音纳塔莉·德赛(Natalie Dessay)饰演。导演以崭新的方式诠释了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他匠心独具地将场景设置在虚拟的“未来的中国紫禁城”中,城内布满了巨大的青瓷花瓶。在那个被媒体操纵的浮躁、压抑的世界里,夜莺朴实无华的形象和她超凡脱俗的歌声给沉闷的未来世界带去了光明和希望。
肖戴特执导的《夜莺》可谓近年歌剧电影之大制作,全剧抛弃了现场舞台录影的方式,而是经由繁复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制作,历时一年半精心打造而成。音轨选自1999年EMI广受好评的歌剧《夜莺》的CD唱片。导演将录制唱片的原班人马请回,于2003年秋,配合场景设计和动作编排,搭配精心设计的道具和服装,在巴黎郊区一所大型摄影棚里进行了为期五周的棚内拍摄。更重要的是,拍摄结束后由十名专业人士组成的工作团队耗时一年的后期三维动画制作。剧中我们可以看到魔幻般的场景与画面:自动吹奏的乐器在空中时隐时现,被贴上条形码的宫中物品在传输带上一件件自动出售,还有在火红的灯笼里歌唱的僧侣,追随着人们飞行的麦克风……剧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充满着令人惊艳的奇妙构图,正如导演在片头引用斯特拉文斯基的话所说:“仅用耳朵去听音乐是不够的,你还必须用眼睛去看”。斯特拉文斯基极富色彩感的音乐赋予电影主创人员以创作的灵感和无限遐想的空间,导演力求以超现实主义的画面表达出对斯特拉文斯基的《夜莺》所营造的特殊氛围的理解。影片中的所有场景,包括演员的一举一动都缜密地依照音乐的进行设计编排,并在蓝色的布景下拍摄,接着以计算机构图,加入背景和特效,经后期处理制作出惟妙惟肖的三维动画。这种特殊的诠释方式摆脱了歌剧舞台表演的狭隘空间,以寻常想象力所不能探及的画面呈现于荧幕之上,而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也因这些超现实的绚烂画面获得了新的生命。
导演将此剧设计成了一个孩童的梦境:在歌剧序曲营造出的虚幻缥缈的意境中,一个提着纸灯笼的中国小男孩在寂静的夜晚悄悄跑进爷爷的陶器作坊,发现了一只刚出炉的白色大陶瓶,梦境由此开始。男孩的手指轻轻触碰,那只还未上釉的陶瓶顷刻间幻化成了精美绝伦的青花瓷瓶,在旋转的瓷瓶中,渔夫在夜色中摇橹歌唱。这首赞美夜莺美妙歌声的“渔夫之歌”,作为歌剧三幕之间的过渡,贯穿了全剧,同时也引出夜莺的咏叹调,并将孩子带到了由皇帝专政的未来世界里。大臣希望借助网络找到这只善歌的夜莺为皇帝演唱,小男孩利用手机找到了夜莺,并将其带进了紫禁城。歌剧第一幕以活动的中国版画、青花瓷盘、折扇、蓝布花伞、宫灯、屏风等,表达着导演对中国元素的理解。整个第二幕就如同由大臣精心导演的一场盛大的“秀”:大臣坐镇监控室,透过无数台监视器操纵着整场演出,控制着媒体和听众的一举一动,甚至听众何时欢呼,何时鼓掌都在他的严密掌控下进行。侍从们热闹的合唱、明亮的铜管乐伴奏,绚烂的霓虹灯,将我们带到了由媒体主宰的世界:光鲜、喧闹却荒诞无常。第三幕由阴森的“死神合唱”和阴冷、缥缈的音乐营造了死神降临时令人不寒而栗的意境。夜幕中的紫禁城被笼罩在死的阴影中,宫中所有物品,包括皇帝的冠冕、宝剑和权杖都被贴上条形码由死神统一出售,皇帝在病榻上呻吟。突然,夜莺天籁般的歌音划破了死的寂静,她的“死亡园地之歌”令冷酷的死神为之沉醉,死神自行离去。
导演将电影的主要场景设置在虚拟的中国紫禁城,创造出一个处于遥远的未来、既熟悉又陌生的东方宫殿。可以看出,肖戴特试图渲染出被媒体所操控的、充满绚烂色彩的现实世界里的种种压抑、不安和恐惧。土布灰衣、毫不起眼的夜莺是这个浮躁世界中的异类,她脱俗的歌声宛若一眼甘醇、清澈的清泉,滋润了喧嚣的现实世界,感动了身居高位的皇帝,甚至软化了死神的心……
歌剧DVD除正片之外还收录有长达一小时的制作花絮,包括对电影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的采访以及电影拍摄和制作过程的点点滴滴,为观众呈现出繁复而有趣的影片制作过程。巴黎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和合唱团在该剧中表现不俗。巴黎,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剧《夜莺》创作和首演的城市,该剧团的音色和艺术鉴赏力正符合指挥康隆对斯特拉文斯基音乐风格的理解。夜莺的扮演者——法国花腔女高音纳塔莉·德赛不论是清丽纯正的音色,还是深厚的唱功,都使得她的演唱充满了灵性。其高音收放自如、灵巧活泼、毫不费力,犹如银丝般的音质令人惊羡。访谈中德赛曾非常自信地谈到:“我认为,我即是夜莺!此角非我莫属!”对于这位歌剧唱家而言,语言是唯一的挑战,大段的俄文歌词让她私下里下了不少功夫。同时,德赛的表演也可圈可点,面对着蓝色的背景和摄影器械,她的表演从容流畅,步态和神情都拿捏得十分到位。影片中,身材娇小的德塞身着剪裁简洁的灰色麻布连身短裙,直发披肩,纯朴自然,就如同夜莺本身:体态娇小、其貌不扬,却拥有世上最动人的歌喉。肖戴特和德赛共同打造的夜莺形象,相信亦深得安徒生和斯特拉文斯基这两位艺术大师的认可。
歌剧电影《夜莺》将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紧密的与电影画面契合在一起,以超现实主义的方式为听众呈现出魔幻般的画面与精美的音乐完美结合的视听盛宴。电影的结尾,小男孩扑进皇帝的怀中,恍惚中醒来发现自己仍身在陶器作坊中,抱着自己的是爷爷,对他而言,同时也是对所有观众而言,整部电影就是一个由斯特拉文斯基和当代艺术家们共同营造的玄妙梦境。
---------- 猫小白与安娜
专辑曲目:
DVD版本3幕话剧(没有名称):
Act 1
Act 2
Act 3
CD版本:
斯特拉文斯基-夜莺之歌
01. Stravinsky - Presto
02. Stravinsky - Chinese March
03. Stravinsky - Song Of The Nightingale; The Mechanical Nightingale
04. Stravinsky - The Mechanical Nightingale
05. Stravinsky - The Emperor's Displease At The Departure Of The Real Nightingale
06. Stravinsky - The Emperor's Sickroom
07. Stravinsky - The Real Nightingale Returns To Thwart Death
08. Stravinsky - Funeral March And Finale
下载地址:
**** Hidden Message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