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吧 - www.52290.com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282|回复: 0

卡拉扬 Herbert Von Karajan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Wiener Philharmonike

[复制链接]

1931

主题

1932

帖子

552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音乐币
0
贡献
0
金钱
3593
威望
0
相册
0
发表于 2017-11-3 11: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IPB Image

IPB Image

IPB Image

IPB Image


2008年是卡拉扬诞辰100周年,各大唱片公司不遗余力推出纪念卡拉扬的唱片专辑。SONY公司将旗下所有卡拉扬的录像以40张DVD全套发行。该套专辑涵盖了卡拉扬晚年的大量演出录像,包括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柏林除夕音乐会、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演的灿烂歌剧还有卡拉扬唯一一次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不少录像音频部分后来被Deustsche Grammophom公司以4D录音技术、原像比特处理技术重新处理,在93到95年间以CD重新发行,和卡拉扬80年代早期的数字录音一同收入“Karajan Gold”系列。
先前已经看到很多卡拉扬80年代演出的视频,但都不全。本人在VC上下载无数,深感广大驴友之辛劳,在此发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电驴精神,特意将SONY该套40张DVD视频资料一并发布,以回报各位驴友,大家已经有的视频就不用再下了(例如贝多芬交响曲)。由于本人玩转VC时间较短,最近才升为铜光盘,加之我已经在优酷和土豆上传完毕,所以嫌下载慢且想急于看到视频的朋友可以去优酷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7608722.html或者土豆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5605886/在线观看(个人觉得土豆的质量要比优酷好)。
由SONY给出的录制时间表,再查阅DG公司给出的录音时间,我罗列出我个人认为经过DG公司处理的录像音频,以下为含有相关音频的CD编号。439 001-2、439 002-2、439 003-2、439 004-2、439 005-2、439 008-2、439 009-2、439 013-2、439 018-2、439 019-2、439 020-2、439 023-2、439 027-2、439 033-2、439 039-2、427 485-2、427 611-2、419 616-2或477 633-6、445 543-2。由于本人手中CD不全,无法一一进行播放比对,如有错误还请各位及时指正。
1982年卡拉扬成立了电声公司Telemondial,旨在记录其晚年的重要演出。卡拉扬原计划拍摄50余部,但是第40部88年除夕音乐会结束7个月后他就谢世了。卡拉扬一生热衷于影音录制,这套DVD就是代表性的产物。和70年代为DG公司录制的影像比较,二者还是有一些不同之处。DG公司的录像音响真的无比华丽,听上去弦乐密不透风,铜管高亢激昂,尤其是低音部异常浑厚,环绕声效果非常强大。SONY这套从音响的华美程度来说自然要低一些,像贝多芬交响曲一听就可以感觉得来,DG的混响非常突出,而SONY的听上去则稍显压抑,似乎感觉整个乐团的力量欠佳。说是这么说,但是再继续听下去,我倒觉得这种音响的弱化才是真正的返璞归真,更让人接近真实的环境,过于的辉煌灿烂未免让人觉得修饰之风大于情感投入。虽然我对音响也有点发烧,自己也只有一台小本,听音乐照样调整不同的模式来需找属于自己的完美声音,但是我从中还是体会到:音乐是艺术作品,不可单纯地以音响来量化其蕴含的精神、思想和价值。我们可以发烧,但还是要回归理性。
就录像的拍摄而言,我认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卡拉扬的近距离特写少了。看看DG的录像,尤其以1971年录制的贝多芬第三、第七交响曲为代表,许多特写镜头应该都是摄像机搭到卡拉扬的头跟前才能拍摄到,最大距离我估摸着也就1米。有些段落SONY的就给到了乐器镜头,而DG的仍然是卡拉扬激情忘我的指挥。80年代的这些录影,拍摄乐队的镜头就要比以前的多,特别是管乐器的拍摄基本上都可以看见乐手的面孔,而DG的录像基本上都是乐器的近距离特写。我大概计算了一下DG版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整个34分钟的影片,除去那些管弦乐器的近距离特写镜头,卡拉扬至少出现了28分钟。这也没办法,70年代的卡拉扬一统整个欧洲音乐界,王者之风无人能及,制片方也不能不一一满足卡拉扬的要求。参与了DG版贝多芬交响曲影片拍摄的导演Hugo Niebeling就说过:“卡拉扬肯定恨不得自己成立乐团。”我到现在还没体会出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刻意义。由于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爱乐者,无法从专业的拍摄角度出发来谈影片的拍摄手法,所以我也只好从一些表面现象来简单说一两句。从画面上看,卡拉扬力求通过弱化现场效果来营造出录音室的氛围,很多乐器镜头的背景都采用了模糊处理,比方出现了圆号演奏的段落,那你镜头里看到的就只是圆号和演奏家,这同DG公司影片的手法差不多是一致的,执行导演和制片人Ernst Wild从70年代到80年代参与了卡拉扬绝大多数影片的拍摄,更何况他也是卡拉扬在Telemodial公司的重要合伙人。在音乐的渲染效果方面,音乐DVD无疑诠释了什么叫做“图像与音响的结合”。镜头的切换、特写,甚至于灯光的强弱都可以提高音乐的感染效果。而特效拍摄更可以为其大为增色,比如在理查.施特劳斯《死与净化》最后的净化段落中,卡拉扬、乐团、柏林爱乐大厅三者进行画面重迭,听到最后给我的感觉就是卡拉扬置身于茫茫宇宙完成了他最后的升华。我个人比较下来DG影片的镜头跟得很紧,切换速度非常快,而且灯光效果要强于SONY的录像,图像震撼力很强,而SONY的影片拍摄乐队要更多一些,卡拉扬的近距离特写也不是那么多(也是,我不能说卡拉扬已经“廉颇老矣”,但岁月告诉世人,80年代的他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或许他也不想把自己老态龙钟的形象展示给喜欢他的乐迷)。总结一下,音乐DVD完全不等同于普通的音乐会拍摄,它可以营造出音乐会现场所不具备的全新的音响概念,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双管齐下,使听众获得特别的音乐理念。除了出色的录音技术,视觉冲击力是卡拉扬影片吸引乐迷非常强大的武器。
作为一名没有接触过音乐的普通爱好者,艺术方面的东西本是不该说的,我也说不了多少。如今这环境,咱说多了不免会被戴上“班门弄斧、装b”之类的帽子。好吧,今天我也装一回,既然把东西都发出来了,我也就就把我能说的都说完吧。
就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交响曲而言,我认为是很出色的,他能够结合自己的指挥特点精确适时而又充分表现出贝多芬交响曲的英雄性,从中迸发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品质。在我听过所有的贝多芬交响曲的版本中,卡拉扬的指挥最能带给我精神力量。比如英雄交响曲第一乐章结尾小号强大的声音高鸣第一主题,铜管力量卡拉扬是最强的。有些人认为这种处理不妥,但也是这种力量让我体会到贝多芬的英雄气概。就80年代这版,很多人说卡爷晚年力不从心,我也必须承认他的确老了。速度比以前稍有偏慢,总是感觉乐队没有发挥出全部力量,或者说乐队发挥了全力但被某个东西压了下去,听上去有种像室内乐似的。节奏还是卡拉扬一贯的,我认为是不紧不慢(总感觉其他指挥在速度快的地方他就慢,别人慢了他就快)。虽说外界对他晚年的贝多芬评价不高,可他却很中意这套演录,即将与上帝见面的他不知对贝多芬又多了什么体会。当然有些作品的演绎还是很不错的,我个人认为第五、第六要比以前出色,但是第七就有一点急,特别是小号感觉有点刺耳。第九交响曲乐队演奏问题不大,倒是合唱部分人声被乐队压了一些,效果不是很恢弘。第三交响曲带给我的英雄力量有点弱,而在1982年庆祝柏林爱乐乐团成立100周年演奏第三交响曲才是纯正的卡氏风范,在最后的谢幕中卡拉扬的帝王气质一览无余。如果我是乐队的一员,看到这种状况或许会心理不平衡,毕竟大家伙拼命卖力地演奏,等到最后观众们齐刷刷为你喝彩,难道这也是卡拉扬后来与乐队发生矛盾的原因之一吗?
柴可夫斯基的后三部交响曲卡拉扬是同维也纳爱乐乐团录制,本人听的大多是德奥作曲家的作品,对于俄系作品知之甚少,我也不在这里献丑了,就说一两句。虽然举世公认穆拉文斯基乃指挥柴可夫斯基作品的权威,但这并不代表其他指挥的演绎比穆老相差甚远。卡拉扬是唯美主义者,这种唯美不单单是对艺术的奉献,更多是在于他内心的不懈追求。维也纳爱乐的大提琴手Werner Resel说卡拉扬是一位以最少可行办法获取所有想要得到的东西的艺术家。卡拉扬身上是德奥血统,我们不可能让他放弃自己与生俱来的特质而用另一个民族的方式来,要不然为什么说伯恩斯坦把情感刻画推向极致,而卡拉扬则在他理性而严密的思维中营造出一个个精致的音乐空间。和贝多芬交响曲一样,卡拉扬一生也多次演录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乃至他生命最后出访日本也依旧演出了《悲怆》交响曲。不知道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有什么魔力能让这位指挥皇帝乐此不疲地反复指挥演绎,这值得人们寻味。
就柏林爱乐的特点,再配合卡拉扬的指挥,我认为是很适合演奏布鲁克纳的作品。密集厚实的弦乐,强大无比的铜管,而且老卡一向很爱扩大乐队编制,这些结合起来完全可以把布鲁克纳作品的雄伟、庄严以及他本人对上帝的虔诚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个物欲横流,处处向钱看的年代,听布鲁克纳的作品无疑是最好的净化心灵的方式,可惜他的作品卡拉扬晚年演录的不多。这套录像里卡拉扬分别指挥维也纳爱乐和柏林爱乐演奏了第八、第九交响曲,看得出此时的卡拉扬身体已日益欠佳,在指挥台上难以站立的他还需要一些防护措施。不知道卡拉扬演出的时候内心究竟是什么状态,我想到了两种,一个是对上帝的崇拜敬畏,二是还不愿向上帝屈服。选一个的话我宁愿选择第二个,因为卡拉扬在访谈中说过他相信自己不单单只活这一次,就算自己身体衰亡,但只要灵魂还在,大自然就必须重新赋予他全新的身躯。尽管他已经威风不再,音响也不再优美华丽,但依旧结实厚重。第九交响曲感觉卡拉扬动作有点木讷,重复性太多,似乎有点跟不上节奏,但是他已经调教柏林爱乐30年了,乐团不会因为他年事已高而演奏不出“卡拉扬音响”。每当乐队辉煌地合奏或者铜管犹如管风琴响起之时,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的魂已经镌刻在柏林爱乐的历史当中。


                        

专辑曲目:

                        DVD1: 贝多芬第一交响曲(1984年1月)、第八交响曲(1984年2月)
DVD2:贝多芬第二交响曲(1984年2月)、第三交响曲(1984年1月)
DVD3:贝多芬第四交响曲(1983年12月)、第五交响曲(1982年11月)
DVD4:贝多芬第六交响曲(1982年11月)、第七交响曲(1983年12月)
DVD5:贝多芬第九交响曲(1986年9月)
DVD6:1982年柏林爱乐乐团成立100周年纪念音乐会(贝多芬第三交响曲)(1982年4月30日)
DVD7:贝多芬《艾格蒙特序曲》、《费德里奥序曲》、《莱奥诺拉第三序曲》(1985年12月)、勃拉姆斯《悲剧序曲》(1986年6月)
DVD8: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1987年1月)、第二交响曲(1986年6月)
DVD9: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1984年9月)、第五交响曲(1984年3月)、第六交响曲(1984年1月)
DVD10: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1985年1月)
DVD11: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1985年2月)
DVD12: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1988年11月)
DVD13:1985年11月24日万灵之日纪念音乐会(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
DVD14:1983年11月20日万灵之日纪念音乐会(理查.施特劳斯《阿尔卑斯山交响曲》)
DVD15: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1986年1月)
DVD16: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英雄的生涯》(1985年2月)
DVD17:1984年11月25日万灵之日纪念音乐会(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死与净化》、《变形》)
DVD18:1984年10月18日日本大阪演出
DVD19:柏林建城750周年纪念音乐会(莫扎特第十七号嬉游曲、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查拉如斯特拉如是说》)(1987年5月1日)
DVD20:1988年12月31日柏林除夕音乐会
DVD21:1983年12月31日柏林除夕音乐会
DVD22:1985年12月31日柏林除夕音乐会
DVD23:1987年1月1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DVD24: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1986年2月)
DVD25:德彪西《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拉威尔《达芙妮与克罗埃第二组曲》(1985年12月)
DVD26:1987年10月28日柏林室内音乐厅开幕音乐会(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DVD27:1984年12月31日柏林除夕音乐会
DVD28: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1984年2月)
DVD29:莫扎特《加冕大弥撒》(1985年6月29日教皇若望.保禄二世庆典)
DVD30:莫扎特《安魂曲》(1986年5月)
DVD31:贝多芬《庄严弥撒曲》(1985年9月)
DVD32:威尔第《安魂曲》(1984年6月)
DVD33: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1985年5月)
DVD34、35:莫扎特歌剧《唐璜》(1987年7月)
DVD36、37:威尔第歌剧《唐.卡洛》(1986年3月)
DVD38:威尔第歌剧《法斯塔夫》(1982年)
DVD39、40:理查.施特劳斯歌剧《玫瑰骑士》(1984年)        

下载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001科技| 音乐吧 52290 ( 桂ICP备2021006182号 )

GMT+8, 2025-1-23 04:54 , Processed in 0.06844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5 07726.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